2008年4月24日 星期四

膏肓痛 上班族好發

自由時報B7/朱昭穎(台南縣玉井鄉昭穎中醫診所院長)

「膏肓痛」在民間泛指,背部肩胛骨靠近脊柱端部位的肌肉痠痛。由於這個部位缺乏強而有力的肌腱支撐固定,因此很容易因不良姿勢而造成肌肉磨損受傷。

「病入膏肓」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古人認為,心的下方有一小塊脂肪稱為「膏」,橫膈膜上方有一層薄膜稱為「肓」,膏肓之間屬於藥力難以抵達的地方。

「病入膏肓」出自《左傳》中的一段典故,話說晉景公因為生了重病,延請秦國一個名叫做緩的名醫前來醫治。在醫師還沒到的時候,晉景公做了一場夢,夢中有兩個小孩互相交談,一個說:「聽說緩這個名醫很厲害,我們要逃到哪裡去啊?」另一個回答他:「放心,我們現在躲在心臟下面、橫膈膜上面,就算是名醫也束手無策的!」等到幾天後,緩為晉景公診治之後,告訴晉景公說︰「大人,您的病在心之下、膈之上,已入膏肓,針灸達不到那裡,藥物運行也到不了,沒辦法治了」 後來晉景公果然死了。因此後人便用「病入膏肓」來形容病勢嚴重。

人體背部也有一對膏肓穴,位於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吋,大約在肩胛骨內側靠近脊柱的地方。中醫認為,這個區域偏於軀幹的上方,類似軀幹的蓋子,濕邪進入體內化為雲霧非常容易上升,積聚在這個位置,造成肌肉僵硬痠痛,也就是老一輩俗稱的「膏肓痛」。

臨床觀察「膏肓痛」的族群以上班族居多,而且以都市人居多,原因大概有:
●不當姿勢且缺乏運動。
●過度喝冷飲。
●長時間作息不正常。

剛開始發病的時候都只是稍微肩頸僵硬,轉動脖子時,有卡卡聲響,經過一段時間便會開始覺得肩背肌肉有拘急感,手臂做抱胸運動時,會覺得背後有筋肉拉住的感覺,嚴重時,甚至連手臂都無法上舉,有痛徹心扉的症狀。

中醫治療膏肓疼痛,以針灸療法最為有效。有人主張從膏肓穴下針,但是這個地方極容易造成外傷性氣胸,依照日本學者的解剖研究,膏肓穴的安全深度為19mm,縱使醫師有十分豐富的經驗,也無法保證其下針安全性。

不過中醫的奧妙可是能讓大家都無法摸透,目前從下肢的穴道來治療「膏肓痛」也能夠讓80%以上的病人得到立即改善的特效,正所謂「近病遠治,頭痛醫腳」。

下肢的穴道用的是對側的「陽陵泉」、「足三里下一寸」,針下得氣後,會有極為痠脹的針感,此時讓病人伸展、轉動手臂便能發現背後那種拉住的感覺不見了,而且手臂持續轉動帶動肩胛骨時,會越動越輕鬆。

病人在針灸之後,必須儘量作息正常。工作時,必須注意姿勢,有時間就必須起身活動筋骨。重要的是,平常儘量少喝冷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