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8日 星期日

老杜部落格-瑜珈與自然

逛網站卻逛到很有新聞性的杜正勝部長練瑜珈的一篇Blog(http://epaper.edu.tw/DU/?p=63),他可是有35年的瑜珈練習經驗的前輩哩:

很多人對我做瑜珈這件事,都很好奇。瑜珈在印度傳統文化有其攸久歷史,任何有攸久歷史的人文,都有其奧秘,我尊重,但無意、無緣,也沒有能耐去深入那奧秘,只是把它當做一種運動的方式,也很感謝瑜珈,讓我和疼痛難耐的骨刺說再見,也讓我體會什麼是「自然」。

人生碰到很多事,都是偶然的,就像逛街一樣,迎面而來擦肩而過的人,或許你不會記得,但有些偶然,也許只是講個2句話,卻成了一輩子的朋友,就像我和部裡的同仁,會成為同事,這也是人生的偶然。瑜珈也是一樣。

第一次接觸

與瑜珈的第一次接觸,是在35年前。

民國60年左右,大四考上研究所,先去當了一年兵(那是一年兵的最後一年)之後,回到台大準備要讀研究所的前幾天。那天起得早,就到校園去逛逛,學校大草坪上有很多社會人士清早就來運動,走到心理系館附近,約有30幾人,每個人都坐在一塊塑膠墊上做運動。

我有點好奇,就在旁邊看了一陣子,有2位先生帶領著這些人做動作,其中有一個看到我,就主動走過來對我說有興趣可以來試試看。第二天,我就買了一塊塑膠墊加入行列。

所以,我與瑜珈結緣。沒什麼特別,就是個35年前的偶然機會。只是要能堅持下去,我也每天去,一開始一定是痛苦,沒有樂趣的,既然決定要做,總不能做了一天之後就放棄,打退堂鼓吧?總是要對自己要有所交待,不能遇到難事就逃,繼續做下去,人家會的你也會了。

研究所第三年開學不久,論文構思已經完成,所以我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窩在宿舍,把論文寫完。那時候,每天只有吃跟睡,也不跟別人說話,當時就完全靠一早做瑜珈,讓自己神清氣爽,精神集中。

第二次接觸

後來我的瑜珈中斷過,其間也練過太極拳,在1970年代到英國時又再度做過瑜珈,但從此荒廢十幾年。

到了中研院之後,因為做研究讀書,長期坐著,腰椎就容易老化受傷,在1993、94年間,就開始感到腰酸,而且愈來愈嚴重,酸到不論站坐都不自在,甚至到最後痛到半小時一到,就得躺平休息。

後來到台大醫院復健科看診,說是長了骨刺,吃藥控制,開刀是最不得已的狀況,但藥一沒吃就沒效,當下我想,這樣也不是辦法,總不能一輩子跟藥為伍吧;當時有位朋友跟我說了一套「歪理」,說骨刺是因為「鈣化」,凸出碰到神經,所以才會酸痛,如果能練到讓它「軟化」就好了。

當時的「歪理」聽來還真格外有理。但其實人體的鈣化是不可能再軟化的,只是當時醫學常識太差,我就到中研院瑜珈社團去,重拾自己已經荒廢多年的瑜珈;把腰週圍的肌肉強化,讓腰部肌肉支撐起身體的重量,而不會全部仰賴腰椎。

重啟的任何一步都很痛苦,因為荒廢太久,身體都僵化了,一切要從基礎ABC開始,可是我還是強迫自己做,一步步改善,六個月後就回復到基本的正常生活,所以也就延續下來,12、3年來瑜珈也就成了我個人一種養生的運動。

我把瑜珈當做平衡健康,而不是醫療。現在每天做1小時,保持自己的精、氣、神,公務、研究、寫作,同樣可以做很多事,但已不需再仰賴醫生。

有趣的是,第二次的接觸又是偶然,或該說是人的奇遇。當我到中研院瑜珈社團時,赫然發現,社團老師正是當年在台大草坪上教課的老師,這之間已相隔20幾年了。估計當時老師應該已經80幾歲了,但每次都還是騎腳踏車來上課。

瑜珈自然

後來老師要我寫字送他,我送他「傳天竺之術,探生命之秘」。因為瑜珈讓我領略到很多人生道理,也探索了生命的本質,它讓我達到「自然」的境界。

瑜珈我是外行,瑜珈的奧秘,也非我能力所能領悟,但它的精神之道,與生命本質有相通之處,它告訴我,人生要順其自然,不要有太多的奢望、貪念、慾望,它可能的運動傷害也告訴我,那是太貪心造成的,人生強求不得,「該你的跑不掉,不該你的也拿不到」。

沒想到,人生有很多偶然,也有很多將錯就錯,誤打誤撞,能否堅持下去,就與人的性格有關了。

1 則留言:

tony 提到...

人生有很多偶然,
也有很多將錯就錯,
誤打誤撞,
能否堅持下去,
就與人的性格有關了。

呵呵
好一個將錯就錯
誤打誤撞
杜老爺的這番話
真的將他的性格顯露無疑
只不過
他的行事作風與習瑜伽精神似是背道而馳
不旦苦了台灣的莘莘學子
也讓教育的本質被受政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