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日 星期二

氣血虛 冬季討皮癢

常春月刊297期 文/丁彥伶

冬天到,皮膚先知道。中醫抗衰老學會理事長鄭歲宗表示,天氣才剛變涼,很多人就覺得皮膚緊緊的,甚至會有發紅、脫屑、搔癢的現象,特別是小腿前側,皮膚會好像魚鱗片般地乾裂翻起,洗澡時癢感減少,但洗完皮膚會更乾更又癢,嚴重者甚至會抓到破皮流血,不洗,看著皮膚脫屑覺得髒髒的,洗了又要再乾癢一次,實在很兩難。

年輕人通常不曉得冬季癢的「乾苦」滋味,鄭歲宗說,冬季癢好發於兒童和中老年人,兒童症狀較輕,且隨年齡增長減輕,而中老年人,特別是更年期婦女,不僅會皮膚搔癢脫屑,陰部更易搔癢難耐,而糖尿病、肝腎功能不佳或慢性病患,冬天皮膚也更容易乾癢。

為何天冷皮膚就容易乾癢?鄭歲宗說,以現代醫學的角度,天氣變涼後,表皮為保護身體而避免過度散熱,遇冷就會收縮,而皮膚表層變冷,皮表的血液循環也會變差,組織的修復及皮脂腺分泌也降低,當皮膚組織的聯結缺乏脂質和水分,皮膚繃緊也會引起搔癢,再加上天氣一冷,大家就把室內溫度調高,又乾又熱,癢感會更明顯。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監事暨大曜中醫診所院長林彥君則說,易患冬季癢的體質屬「多虛症」,如老人、過敏體質及易犯濕疹的人,尤其是氣血虛者居多。因為「血虛則生風」易搔癢,患者通常症狀在夜晚會更加明顯,主要發作位置在大腿、腰、及腹、背,愈睡愈熱皮膚更癢得抓不停,這類患者由於睡眠品質受影響,白天易感疲倦而且四肢無力,患者通常臉色比較白或偏黃,治療重點是在補氣養血,以祛風止癢。

而皮膚嚴重脫屑甚至會裂開者,則屬於寒凝血脈型,這類患者容易畏寒,四肢易冰冷而且末梢麻木感,治療重點則是採活血通絡的方式達到溫經散寒的效果。

而冬季癢也常被中醫視為「冬季濕疹」,有些患者皮膚會出現水泡或是破皮潰爛,則屬於風濕蘊阻症,治療時就要採利濕健脾的方式以養血祛風。

<食療>多吃乳品及膠質

由於冬季癢多虛症,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陳潮宗建議,改善皮膚癢的日常食物應多攝食乳製品及蛋類等屬於溫熱性的食物,而像豬腳或是鴨掌、鵝掌等這些富含膠質的食物可補充皮膚膠質,具補養作用,也可抗老除皺促進皮脂分泌,氣血虛者補養氣血可多吃黑芝麻或松子、核桃、腰果、栗子等滋補,烹煮食物時則可加些小茴香、豆蔻、當歸、人參、川芎等活血,而以濕疹症狀表現者則可多吃鯉魚或鯽魚健脾補虛。

氣血虛型者若怕吃中藥材,可多選用南瓜或是川七、洋蔥及青椒、甘籃菜,而濕疹狀的患者則可多吃薏仁、冬瓜、絲瓜或苦瓜、空心菜等青蔬利濕。

<內服>當歸飲子益氣活血

而在藥方方面,鄭歲宗說,以當歸、 芍藥、荊芥、何首烏、川芎、甘草、黃耆、生地黃、防風、白蒺藜、生薑為組成的「當歸飲子」是中醫很常用的治冬癢藥方,它的主要作用是「益氣活血,疏風祛濕」,所以無論是乾癢型的冬季癢、濕疹型的冬季癢,或是慢性蕁麻疹、糠疹及各種瘡疹都能改善,相當好用,而冬天民眾常做為冬補的十全大補湯再添加活血化瘀的藥材也很有幫忙。

而針對女性因為更年期,或老年男性因衰老形成的皮膚乾癢,鄭歲宗則建議採調整內分泌的方式改善,藥材包括男女通用的何首烏、黑芝麻、巴戟天、肉蓯蓉、菟絲子、淫羊蒮等藥材有助於促進腦下垂體分泌荷爾蒙,並可補腎血,女性還可用紫河車,可改善冬癢兼抗老。

<外用>自製蛋黃油

陳潮宗建議,沐浴時不妨在水中滴些綿羊油保濕滋潤。鄭歲宗建議可用以紫草、當歸、麻油、黃蠟等製成的紫雲膏,不僅能預防皮膚龜裂,還具末梢皮膚鎮靜止癢作用,現在市面上很容易買到。

鄭歲宗還提供自製蛋黃油法,作法是取兩、三顆蛋黃打散,以平底鍋用小火乾煎,同時要不時攪拌避免焦掉,慢慢就可逼出蛋黃油。他說,蛋黃油是阿嬤時代的冬季皮膚保養祕方,不含化學物質,最適合皮膚敏感的患者。

<保養>勤擦乳液並包覆

除了內服外擦治療,鄭歲宗和陳潮宗都提醒大家冬天洗澡不能用太熱的水,洗澡時間也不宜久,皮膚搔癢者更不適合冬天泡溫泉或泡澡,如果要泡,最好是低溫而且不宜泡超過15分鐘以上。洗完澡先用含水度高的乳液保養,拍乾後再用油性保養品保護。

陳潮宗建議,皮膚嚴重乾裂的患者擦完保養品後,可再用保鮮膜包覆10分鐘,強迫皮膚自行分泌脂質,到戶外時最好再加上高筒靴及厚毛襪保護,以免冷風又使症狀惡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