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E12 報導╱楊琇雯
明(22)日冬至,是今年最後一個進補時間點,此時若吃補品,比較不易感冒、頭昏腦脹。但御絨中醫診所院長廖婉絨說,冬至進補不一定要吃滋膩補品,以前因飲食簡單,所以冬至會吃湯圓、薑湯暖身,補充營養,但現代人平常已吃得太營養,所以冬至補身,以簡易食療為主,如喝紫米湯、南瓜湯,吃黑豆、黑木耳炒胡蘿蔔等。
這樣做
筋骨痠痛 選入腎藥材
廖婉絨醫師說,冬季需補腎,而腎主骨、養精血,若腎氣不足,就容易筋骨痠痛。而補腎的中藥材包括栗子、核桃、黑豆、九層塔等,多屬辛溫食材,可活血養血、補養腎虛不足。常腰痠背痛者冬季運動或做家事前,最好先暖身,並拉長時間,如秋天時暖身運動若做5分鐘;冬天就應拉長為10分鐘,且勿突然轉身、扭腰,以免加重肌肉痠痛情況。
建議搭配
黑豆可直接買蜜黑豆、炒栗子吃,但因熱量不低,所以一次不要吃多,每人每次不吃超過1個手掌。九層塔可在煮湯時加一點;核桃可用菜刀切碎後,混入生菜沙拉,或買核桃粉沖泡成核桃糊吃。
天冷便秘 要補充纖維
冬天是容易便秘的季節,因血虛、大腸燥、又常吃燥熱滋膩的補品,再加上冬天比較少喝水、運動,腸胃蠕動不佳,所以腸胃不適或排便不順的情況很常見。建議天氣冷的時候還是要記得喝溫水,多補充纖維質,另外,也可吃一些具有潤腸作用的食材,例如黑芝麻、南瓜、地瓜、韭菜與芥菜等青菜。如果是常便秘者,可順時鐘方向按摩肚臍周圍,有助於腸胃蠕動。
建議搭配
老人家較容易有便秘問題,可吃一些芝麻糊,既可潤腸又可補腎氣。一般外食族較少吃新鮮蔬果,可以挑選南瓜湯、炒南瓜、烤地瓜、地瓜飯等方式補充。而韭菜在中醫理論中屬性甘、辛、溫,具有健胃整腸作用,可與蛋一起炒或吃韭菜盒子。
老是頭昏 要補血暖身
天氣冷的時候,容易讓氣血循環不佳,就容易出現頭昏腦脹、手腳冰冷、臉色發白、氣色不好等情況,這時就應多吃些可補血的食材,例如紫米、紅棗、黑木耳、洋蔥、薑、蔥、大蒜等,血氣足夠後,身體就比較不會冷。而容易手腳冰冷的人,建議按壓手背上虎口中心的合谷穴;手腕內側橫紋往上約3橫指處的內關穴;膝蓋骨下方4橫指,再往外側移2指寬處的足三里穴。
建議搭配
蔥、薑、蒜、洋蔥等辛香料屬性都為辛溫性,有暖身作用,可在炒菜時加入,而洋蔥則可煮成湯喝。另外,黑色食物如紫米、紅棗,有補血作用,再加上黑色食物入腎經,可煮紫米粥、黑木耳炒胡蘿蔔、紅棗桂圓茶。
呼吸道過敏 多吃薑蔥
呼吸道過敏者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容易在冬天發病,要多吃辛溫食材如蔥、薑等。廖婉絨醫師說,辛溫食材有行氣作用,可緩解及預防呼吸道過敏,再加上腎經與免疫系統有關,有過敏疾病等抵抗力較差的人,冬天也可在菜色中多加一些辛香食材。另外,潤肺食材也可以幫助呼吸道敏感者預防發病,例如百合、杏仁、白木耳、山藥、牛蒡等。
建議搭配
可先到中藥行買藥用豆豉,切3段蔥白和豆豉少量,稍微搗過後加水500c.c.煮沸,關火加蓋子燜5鐘即可喝,可預防及緩解普通感冒症狀。平常可多吃山藥、牛蒡、白木耳甜湯等食材。
吃湯圓
糯米養胃 但要嚼爛
如果還是想吃湯圓,廖婉絨醫師建議,可把小湯圓和地瓜、薑一起煮,增加纖維質之外也可暖身。而糯米本來有養胃作用,但必須咀嚼很久,不能因為太小顆就快速吞下,會失去作用,因此廖婉絨醫師認為,若要吃糯米補身,建議吃半個飯碗的糯米粥即可,一次不要吃太多。
肚脹 喝簡易消脹茶
陳皮麥芽茶
作用:麥芽可以消麵積,意思是可消除澱粉類食物帶來的飽脹感,而陳皮也會促消化、健胃。
材料:陳皮和麥芽各7克。
作法:將陳皮和麥芽裝入棉布袋,加水500c.c.大火煮開後關火,待涼即可喝。
注意:一天喝1到2杯即可,不要喝太多。
山楂茶
作用:山楂有降脂消脹的作用,也可消肉積,意思是吃太多肉,尤其是吃了包肉餡的湯圓時,有澱粉又有肉,可喝山楂茶去口中油膩、緩解腹脹。
材料:山楂3.5克。
作法:將山楂加入沸水500c.c.,蓋上杯蓋燜10分鐘,待涼即可喝。
注意:易胃痛者、空腹、孕婦建議少喝山楂。
醫師說(御絨中醫診所院長廖婉絨)
每周宜吃1到2次
熱補觀念已經過時了,應用溫補方式即可,多吃一些溫辛食材,較適合現代人補冬。但簡易食療法不用餐餐都吃,每周1到2次即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