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8日 星期一

眩暈症中醫療法

自由時報/陳百騏(高雄濟世中醫診所院長)

門診中,經常會遇到患者因為長年的頭暈目眩來就診,有些病情已經纏綿多年、反覆發作,有些可能近期才發生,也有人除了劇烈眩暈之外,還伴隨有噁心、嘔吐,以及頭痛的症狀。其中有很多患者自訴經由西醫診斷為內耳不平衡,或是梅尼爾氏症,除此之外,眩暈症狀還可見於高血壓、低血壓、貧血、腦動脈硬化,以及神經衰弱等患者。

以中醫的理論而言,有所謂「無風不作眩」、「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眩」及「血瘀致眩」的說法,因此針對眩暈症狀可大致分成「風」、「痰」、「虛」、「瘀」等幾個重點來探討:

●因為「風」所引起的眩暈,中醫稱為「肝風內動」,常見原因為過度煩勞,睡眠不足導致「肝腎陰虛」而「肝陽上亢」,或因壓力過大、情志不順或憂鬱惱怒,導致「肝氣鬱結」而出現「氣鬱化火」。

這種情形所導致的眩暈常還伴有偏頭痛的症狀,且較常見於瘦瘦的、皮膚不太有光澤的人,尤其常見於現代的職業婦女。

治療方式以「滋陰降火」、「平肝熄風」為主,常用方劑為「一貫煎」、「玉女煎」、「知柏地黃丸」、「天麻鉤藤飲」、「鎮肝熄風湯」、「龍膽瀉肝湯」為主,並可酌加「龍骨」、「牡蠣」、「石決明」潛陽。

偏肝血不足者,可重用「當歸」、「芍藥」。若是屬於「肝氣鬱結」者,治療則以「疏肝解鬱」為主,可用「逍遙散」、「加味逍遙散」、「柴胡疏肝湯」、「大小柴胡湯」等。

●中醫所謂的「痰」是指濕氣代謝不良所致,現代人經常飲食不正常,大飢過食、暴飲暴食、疲倦勞力過度,或是大魚大肉、嗜食肥甘,都會導致脾虛生痰,而痰濕中阻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因而引起眩暈。

基本上,這種「痰濕」體質常見於肥肥白白的患者,這類患者舌頭較肥胖柔嫩、舌苔較白厚濕潤。

治則為「清痰降火」、「利濕除痰」,常用方劑為「澤瀉湯」、「二陳湯」、「溫膽湯」、「半夏天麻白朮湯」、「苓桂朮甘湯」、「真武湯」等。

●貧血、體質較虛弱、大病之後或年老體衰的患者,氣血本來就比較虛弱、腎精較偏不足,或是思慮過度勞傷心脾,造成心脾血虛,血虛則腦失所養,因而會造成眩暈現象。

治則以「補氣養血」、「填補腎精」為主。治方可用「人參養榮湯」、「益氣聰明湯」、「補中益氣湯」、「歸脾湯」、「天王補心丹」、「左歸丸」、「右歸丸」等,若兼有頭痛現象,可酌加「細辛」、「川芎」、「肉蓯蓉」等。

●因「瘀」所導致的眩暈,主要因為外力撞擊、車禍所造成,使得瘀血停留、阻滯經脈,以致氣血不能上榮頭目,故眩暈時作,有時還伴有局部頭痛。

治則為「去瘀生新」、「活血通竅」。治方以「通竅活血湯」為主,還可酌加「桃仁」、「紅花」、「川芎」、「赤芍」、「白芷」等加強活血效果,此外若兼有頭痛現象,可考慮在頭皮局部痛處放血。

總之,眩暈症狀以中醫觀點看來,與「情志不遂」、「飲食不節」、「病後體衰」、「腎精虧損」、「跌仆外傷」有關,所以平常適時舒緩壓力、作息與飲食保持正常,並配合專業中醫師處方用藥及推拿師舒緩筋絡,使血液循環通暢,有助於改善惱人的眩暈症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