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9日 星期五

喀喀作響小心膝關節病變

中國時報E6/湯文璇

舞台上的戲偶舉手投足栩栩如生,靠的是牽動關節的繩索,亦如人們能夠活動自如全賴關節一樣,關節是活力的關鍵,但歲月總是不饒人,才邁入壯年期,就有很多人的膝關節退化開始不聽使喚,在保守療法無效後,唯有置換人工膝關節才能讓你安步當車遊走四方。

★人工膝關節 有壽命期限

由於人工膝關節也是有壽命的,15年的效期一過就得再換一次,如果太早開刀可能到老時還得再一刀,不想ONE MORE、TWO MORE的中年人,最好保護好你的膝關節免得將來一換再換。

振興醫學復健中心骨科醫師朱唯廉指出,由於退化性膝關節炎和年齡、性別、體重、職業密不可分,所以對於年輕一點的病人都會先採取保守療法像藥物、復健治療。

以復健治療來說除了冷熱敷的物理治療外,都會教病人做點輕微緩慢的動作,加強病人的肌力訓練,增加關節的活動度,並告誡儘量不要做下樓梯的動作,因為下樓時身體所有的重量加上動力加速度會使膝關節承受更大的負荷,病情容易惡化。

國內膝關節病人不少,保守估計台灣每年有7、8000人動人工膝關節手術,尤其是邁入高齡化社會,長壽的人愈來愈多,未來有更多人要面對這個手術,所以保護膝關節是當前大家要好好做的功課呀!

★40多歲病患 愈來愈多

朱唯廉說,膝關節軟骨平均壽命為60年,所以很多人以為膝關節是老人的問題,年輕人不用擔心,其實現在因為生活飲食習慣改變,使得退化性關節炎提早來臨,加上膝關節因為感染造成的缺血性壞死及創傷、長腫瘤等問題,40多歲出現膝關節病變的人愈來愈多,而女性又比男性多1倍。通常走路時關節喀喀作響,就要小心膝關節病變。

朱唯廉指出,膝關節炎患者都會抱怨膝關節痛疼,關節變形、變大、紅腫,上下樓梯有困難,蹲不下去,再站起來時更覺得吃力。這種情形在活動筋骨一段時間之後有好轉的跡象,可是站立時間一長疼痛感又出現,且頻率愈來愈密,最後終至無法行走。

在骨科門診中,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已佔半數,40歲的黃小姐在上下樓梯和跪著擦地板時,膝關節讓她痛不欲生;張媽媽藥雙膝退化變形不說,長期吃止痛藥讓她胃也吃出毛病;到60多歲的王老先生膝關節紅腫熱痛不能走路,不論男女老少他們都是膝關節炎的患者。

目前用於保守療法的用藥分口服、注射、外用三大類,口服藥通常是以緩解關節肌肉疼痛的止痛藥為主,有時配些低劑量的類固醇和肌肉鬆馳劑;注射劑則以關節內的類固醇注射劑為主。

★飲食、運動、保養需兼顧

藥劑師黃秀貞為了寫「危機四十」一書,做了很多研究,她發現人過了40歲以後什麼都在退化在這段期間內,如果不重保養,健康就會大幅縮水,退化性關節炎表現最為明顯,除了吃藥還要注重飲食、運動、保養,不然很可能就成為守著老宅出不了門的另類「宅媽」、「宅爸」了。

食補、藥補 搶救老骨頭

適量的運動加上補充鈣質,可減緩退化性的關節炎,黃秀貞藥劑師指出,食品營養界對喝牛奶補充鈣已有分歧的看法,所以葡萄糖胺、軟骨素冒出頭,但當紅炸子雞是第二型膠原蛋白,這些藥劑對於有問題的退化性老骨頭可是有很大幫助。

黃秀貞表示,一般說來,還是多吃含鈣的食物比較好,像小魚乾、堅果類的食物、花椰菜、杏仁、蘆筍、芝麻等含鈣食物,但是有鈣沒有「鎂」也不行,因為鎂是幫助鈣吸收的最佳元素,在很多蔬果和綠藻中都有鎂的存在,如果營養均衡不挑食的話,通常都是可以攝取到這兩樣元素的。

除了食補,「藥補」對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像葡萄糖胺(Glucosamine)和軟骨素(Chondroitin)是關節炎患者必備的補鈣劑,不過當前正夯的是對關節有修補作用的第2型膠原蛋白(第1、3型的膠原蛋白對皮膚和皮髮有用),食補對於骨關節有問題的人來說已稍嫌不足,所以藥補不失為補鈣好方法,不過使用的劑量多寡還是遵照醫師指示較佳。

沒有留言: